投射性认同
为什么在亲密关系里会想控制/依赖/迎合对方?谈亲密关系我们就需要先谈谈什么是“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梅兰妮·克莱因提出。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
投射性认同最早被克莱因用来描述婴儿与母亲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有人将克莱因发现“投射性认同”对精神分析产生的影响类比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对物理学的影响,或者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对生物学的影响。投射认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很难理解,后来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在克莱因的投射认同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投射认同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投射性认同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行动或者做出反应人际行为模式。这与投射有所不同。投射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需要任何的外显反应。如在敌意的投射中,进行投射的人认为他人是愤怒的,或者脾气是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实际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为。另外,投射并不需要面对面的互动便可以发生,而投射认同实际上涉及了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操纵。
投射性认同的源自内在世界,并将之置于人际关系领域。成为被投射的目标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一点,但是成为他人投射认同目标的人是可能知道的,在投射认同中,接收者被迫对于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做出反应,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接收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进行投射的人感受和内在表象的储存室。其结果形成了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考、感受和行为”。
因此,在敌意投射性认同中,对自己内在敌对冲动毫无察觉的丈夫可能会持续的激怒妻子,并且刺激她,使他变得愤怒,他可能在外面呆到很晚,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并且不信守承诺。当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妻子便会猛烈的抨击他,丈夫对此的是感到惊讶,并非常生气。后来两个人和好如初,事情平息下去,直到下一次。丈夫的投射认同充当了既释放投射性幻想有操纵他的妻子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反映的途径。
投射认同的一个关键的动力是作为投射性认同基础的诱导。使用投射认同的个体会用不易察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操纵来诱导与他们有关的人以限定的方式来行为。这就像是一个人将自己内部舞台上正在上演的一个角色(一个涉及早期客体关系的角色)强行却又是潜意识地派给另外一个人来扮演。受操纵的人被诱导着从事一种认同,即认同投射者自己否认的那个层面,这就是所谓的“投射性认同”。
在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里,投射性认同是一个潜意识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与其说是一种防御机制不如说是一种人际交往模式。
投射性认同在人际关系中有四种常见类型:依赖、权利(控制)、情欲、迎合。
1 、依赖型投射性认同
常使用依赖型投射性认同的人,通常在做决定或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都需要人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但实际上她是能独立决定和独立行动的。她这样做一开始会让对方感觉不错,对方也愿意帮助她,但相处久了,对方会感受到来自她的压力、控制、和过度的依赖。她们常说的口头禅是“你认为这个怎么样?;我应该怎么做?;你可以帮我吗?”对于严重的依赖者而言,依赖是他们最初和养育者获得亲近的方式。
依赖者的父母往往是严重控制型,他们要求孩子必须听话,当孩子听话时,他们就会尽心尽力地为孩子做事,而当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惩罚和威胁孩子。于是孩子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人生体验:只有做依赖的孩子时才有好处,独立是不受欢迎的。而孩子长大后也延续了这种人际模式。
2、权力型投射性认同
常使用这种投射性认同的人,给人的印象好象能力很强,很利害,爱管人,爱命令人,爱否定他人的意见等。让你感觉到“他的强势”和“你不如他”的无能感和软弱感,你会情不自禁的听他的。权利型投射性认同的人的潜意识传递的信息是“你离开我,你就活不下去。”
权利者在她早期的和照顾者相处的模式中,照顾者(母亲)往往是脆弱的依赖者,不仅不能照顾孩子,反而要孩子来照顾自己,这样长大的孩子就习惯于去支配别人。
也有另一种可能,支配者和照顾者有过严重的分离,或者照顾者对他们的照料严重欠缺,这会让他们对现实妈妈严重不满,而在心中勾勒一个永不离开自己的爱人形象。长大后,就会将这个形象强加在恋人身上,不容许恋人有独立意志。
3、 情欲型投射性认同
常使用这种投射性认同的人,习惯通过性的方式来建立关系和维持关系,你跟她相处时,容易产生性欲或爱情方面的感觉或冲动,使用情欲型投射性认同的人的潜意识传递的信息是“我会让你在性方面得到满足”
使用情欲型投射性认同的人,童年早期,她在原生家庭中获得了一种感觉,认为性是建立关系的唯一通道,如果想和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就必然要通过性的方式。
虽然她们很善于用性建构关系,但矛盾的是他们却未必能享受性。
4、 迎合型投射性认同
常使用这种投射性认同的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我牺牲”,她们总是放弃自己的一些事情,或者是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她自己利益至上,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即诱导他人感激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所做出的牺牲。她们常说的口头禅是“我这么拼命地工作就是为了你;你总是认为我为你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使用迎合型投射性认同的人的潜意识传递的信息是“你欠我的”,在迎合者童年早期,迎合常常是他们靠近父母或其他养育者的唯一方式。
投射性认同模式反映的是当事人内心对建立和维持健康人际关系缺乏自信或缺乏能力。对于当事人来说,他这样做,可能是他潜意识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了,虽然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但总好过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是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从长远看,是利少弊多的,通常是害已又累人,使当事人无法建立一段健康稳定的亲密关系。